原標題:豈容“賺錢APP”反向賺錢
“躺著刷刷手機就能賺錢啦”“健康走路,輕松賺錢”“執行小任務,賺取收入”……近年來,各種打著“躺賺”“走賺”“玩賺”旗號的APP層出不窮、吸引人們下載?;ヂ摼W時代,“賺錢APP”真是賺錢的好工具?
熟悉相關應用程序的套路是解題關鍵。以短視頻類“賺錢APP”為例,平臺提供的賺錢方式主要有觀看視頻或廣告、每日簽到、玩轉小游戲、邀請好友下載等,不過只能帶來幾角甚至幾元薄利,而拉人頭式的裂變傳播則能獲益幾十至百元不等,比如某短視頻極速版就宣稱“邀請好友賺52元”。當耀眼的廣告語成功捕捉用戶關注時,試一試便成為部分人的下意識反應。
在追求線上賺錢的過程中,全鏈條的層層加碼是繞不過去的坎。比如,計算收益環節層層加碼,花費數小時刷屏僅賺幾毛錢,有平臺還會將這筆薄利置換為特定代幣難為用戶;有的在提現環節人為設置障礙,規定一天僅一次的提現次數,明確提現的最低金額,甚至埋下虛假提現騙局。
“賺錢APP”并非賺錢的好工具,用戶一旦使用不慎還有可能被“反向賺錢”。一方面,既然拉人頭式的營銷是固定套路,且邀請好友越多就意味著收益越高,那就很有可能出現傳銷這一違法行為。此前盛極一時的趣步APP就因涉嫌網絡傳銷、非法集資等被工商部門立案調查。另一方面,在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的背景下,部分“賺錢APP”打起了歪心思——過度索取個人信息并用于商業用途。敏感隱私被泄露、各式營銷電話轟炸不斷,用戶原本的平靜生活面臨多重安全隱患。
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:收益與付出、風險成正比。手指一動、腳步一邁的輕松式賺錢方式固然吸引人,但其超低收益率甚至潛在風險也必須引起關注。除了緊盯“賺錢APP”的規范發展,也有必要使平臺認識到,與其挖空心思刻意誘導,不如在提供優質內容方面狠下功夫,以高標準的服務對接用戶需求、以看得見的真誠態度贏得用戶信任。
用戶從來都不應該是“賺錢APP”用來賺錢的工具。政府部門應及時完善相關規定,尤需對近來備受關注的營銷與傳銷之爭進行清晰界定,給平臺明確的指引。作為應用程序的分發平臺也宜主動擔當作為,及時建立健全管理和技術措施、盡早對各類問題APP做暫停服務、下架等處置,切實維護健康網絡生態。
責任編輯:Rex_29